首页
搜索 搜索
聚焦

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什么意思(典故拈花微笑的故事)

2023-07-08 21:14:13 互联网

而迦叶的微笑,应该是虔诚而又自信的,它把一种清明纯净的心境回应给佛祖。佛祖拈花,迦叶微笑,两心相通,“最上大法”就这样完成了宣示和传承的过程。根据这一记载,禅宗把迦叶尊为初祖,就是第一代祖师爷。


(资料图)

“拈花微笑”的故事:

两千五百多年前,当孔子(前551-前479)带着一群弟子奔波在中原大地上,四处去推行他们所崇仰的人间理想时,在西边的印度,比孔子年长十多岁的释迦牟尼(前545-前486)也正带着一群弟子漫游于原野,为创立佛教而忙碌。

孔子的目标在现世,他关心合理的政治秩序、高雅的道德修养,而释迦牟尼关心人如何从苦难的现世获得解脱。

在黄河岸边,在恒河之畔,两位互不相知的古贤各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,将他们智慧的光芒投射到遥远的时空。

释迦牟尼的本名叫悉达多·乔达摩,是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,出生在今尼泊尔的南部。二十九岁时,这位王子有一天外出巡游,路途中,他遇到一位枯瘦的老人,一位在路旁哀吟的病人,又看见一支送葬的队伍,一位修行者。

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命的图像:辗转于生、老、病、死,人被无穷的欲望所折磨,找不到归宿。生命是有意义的吗?如果有,终极的圆满又如何可能?他决意出家修道,为世人寻求一条离苦之路。

古印度有非常浓郁的宗教氛围,存在各种宗教流派,其中主要的两大系统是婆罗门和沙门。释迦牟尼出家后遍访名师,得到他们的指点。他也曾加入苦行沙门,据说一天只食一颗麻麦。

当时这些不同的宗教流派都有静修的方法,通称为“瑜伽”(梵文Yoga),其含意为“一致”或“和谐”,是一种提升意识、发挥潜能的方法。其中的一个分支叫作“禅”(梵文Dhyāna),本意为“思维修”或“静虑”。释迦牟尼在修行的过程中,修习了很高的禅定功夫。

伟大的思想者都会在某个时刻意识到一个问题:已有的一切学说都无法使他感到满足,他找不到老师了。这使释迦牟尼感到一种近于绝望的痛苦。

三十五岁那年,他来到如今叫作“菩提达耶”的地方(在今印度比哈尔邦),坐在一棵无花果树下,发愿说:若不能获得无上正觉,永不起身!他如何沉入冥想,思考了什么,后人无法知道。

记载说他在树下坐了整整七天七夜,到了第七个夜晚过去,天将拂晓时分,释迦牟尼遥望明星,瞬间彻悟宇宙、人生真相,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由此成为佛陀。那种无花果树原名毕钵罗树,后来被称为菩提树——“菩提”(梵文Bodhi)是智慧、觉悟的意思。

佛教流传以后,释迦牟尼不断被神化。今日我们走进佛教的寺庙,总是会在大雄宝殿正中看到一尊佛祖的塑像,常常是贴金的,显得高贵而神圣。如果是在山崖上雕凿成像,有时会做得很大,来体现佛的崇高与伟大,令人生敬畏之心。

他有许多尊号,最常用的有“佛陀”——彻底觉悟者;“如来”——显示无所不在的绝对真理;“释迦牟尼”——释迦族的贤人。人们习惯把最后一种当作他的名字来使用。

但回到历史本源上去看,释迦牟尼只是一个普通人,一个追求真理、创立宗教学说的思想者。他在菩提树下静坐的七天七夜,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禅定实践。

在后世,瑜伽逐渐转化为一种以调息、静心为基础的健身方法,虽然还有一些神秘气息,但它的宗教意味已经淡化了。

禅或者说“禅定”,则被佛教所继承,成为僧人修行的方法。这就是禅的第一层意义。而在泛义上,“禅”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与佛教有关的事物,如寺庙又称“禅林”,僧服也叫“禅衣”等等。

“禅”还有一层相对狭义的用法,是指佛教的一个特殊分支——禅宗。在佛家的解说中,它也是源于释迦牟尼。宗起源,有一个十分美妙的故事,叫作“拈花微笑”。

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《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》。书中说:佛祖释迦牟尼入寂前,在灵山召集大众举行最后一次说法。有一位大梵天王(佛教中的护法神)向佛祖敬献一枝金色莲花,请求佛祖:如果还有未说的最上大法,希望能宣示给众人和将来的修行者。

佛祖拈起莲花,面向众人,瞬目扬眉,一言不发。众人不知佛祖何意,也都默然无语。此时只有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而笑。

佛祖便说道:

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付嘱摩诃迦叶。”

“正法眼藏”是指朗照宇宙、包含万有的佛法全体,“涅槃妙心”是指摆脱一切虚妄的精妙思想。简单说,这两句就是指佛法的全部精华,所以它是“最上大法”。

这个“最上大法”是真实的,却没有任何迹象,它极其微妙,无法用语言、文字来解说,只能在心心相印中传递。当时只有摩诃迦叶感知到释迦牟尼在无言中宣示的大法,所以佛祖说:我已经把它托付给迦叶了。

所谓“教外别传”,意思是它在佛教各个宗派中自成一个特殊的体系。按照禅宗的解释,一般的宗派都是依赖经典来传授教义的,这称为“教”;禅宗是不依赖经典、“不立文字”的,所以称为“宗”。

常见的佛祖造像大多有一种祥和、宁静、安闲的神态,我们想象他手拈一枝莲花面对众人时,更多了一层美妙,甚至是略带女性化的柔和。而迦叶的微笑,应该是虔诚而又自信的,它把一种清明纯净的心境回应给佛祖。

佛祖拈花,迦叶微笑,两心相通,“最上大法”就这样完成了宣示和传承的过程。根据这一记载,禅宗把迦叶尊为初祖,就是第一代祖师爷

但这里有些问题。“拈花微笑”的故事并不见于早期的佛典,《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》这本书大概在唐代后期才出现于中国,所以许多人怀疑它是一部伪经。

很大的可能,“拈花微笑”其实是禅宗逐渐盛行以后虚构出来的故事,是禅宗面向佛祖的一种文学性溯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