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聚焦

《明朝史》——公元1371年明朝海禁: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故事

2023-08-27 17:46:20 哔哩哔哩

前因

明朝初期,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以日本浪人为主体的海盗,对明朝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造成侵扰。


【资料图】

1371年,这是大明王朝建立之后第一次下达禁海令。

但不是唯一的一次。事实上,“海禁”是明朝的一项基本国策,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,实行了近200年,纵贯大半个明朝。而明朝的禁海令,几乎每过几年就会重申一遍,唯恐禁海不力。

这是为什么?因为禁海令实施起来太难了。

所谓的禁海令,即严格禁止人民对外通商贸易,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,只允许官方层面的贸易。郑和七下西洋,其实就是官方贸易团去构建大明朝特色朝贡体系的一环。

但这显然不够。人对于逐利的需求太过强烈,更何况自唐以来,以及之后宋、元两朝又对于贸易极力地认可和推崇。

可是明朝统治者可不这么想。在一次朝堂上,明成祖朱棣和朝臣商量海关的事儿,有大臣明白海关税收的重要性。不过朱棣对这些大臣说,外藩来贸易的货物就不要征收关税了,这样可以对这些藩国表示怀柔之意。就为了挣那点钱,能有多少呢?太丢国家的脸面了!

明朝的统治者还给出了另外一个理由,即倭寇。所谓倭寇,即海盗。客观来说,倭寇的确对于东南沿海有侵扰,但可别以为倭寇就都是日本人。

倭寇在前期的确日本人为主,因为在明朝建国之初,恰逢日本南北朝时期。日本中央政府的管治理减弱,让倭寇的活动日益猖獗。还记得与朱元璋抗衡、曾割据江南沿海州县的张士诚和方国珍吗?他们俩的很多部下流亡后和倭寇相勾结,侵扰东南沿海。

可是到了后来,特别是明朝海禁之后,原本以对外贸易、出海打渔为生的中国沿海居民,突然没了生计。朱元璋更是为了报复张士诚和方国珍,对两人曾割据的州县采取歧视性政策,所征田赋较其他地区高出十倍以上!

于是倭寇不但没有斩断,反而越来越多,甚至与明朝的闽浙大族贸易互通。所谓的倭寇有“大抵真倭十之三,从倭者十之七”的说法。所以海禁和倭寇之间,还真是一个鸡生蛋,蛋生鸡的关系。

事实上,反对海禁的声音一直存在。

明朝商人王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,曾上书朝廷清求开海禁,只不过被拒绝了。于是他也成为了“倭寇”,找日本九州大名势力合作,把基地设在日本的平户藩,以反对明朝海禁政策的南方中国人为基础,与日本人、西班牙、葡萄牙人合作进行走私。

嘉靖年间,胡宗宪负责倭寇事务后,曾许诺保护王直人身安全,派使者与王直进行协商,劝他归顺朝廷。王直就曾坦言,称其本来没打算叛乱,后来因为俞大猷总兵拘押了他的家人,这才陷入绝路。王直看到自己的家人被胡宗宪保护的很好,便听从胡宗宪的安排,事实上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,王直曾与大明朝廷有合作。

然而胡宗宪的保护抵不过其他人的反对,待王直回国后便立刻被捕,之后被处死。王直被处死后,由于群龙无首,倭寇之患又严重起来。

明王朝连年抗击倭寇,用兵打仗,还不允许对外贸易和收取关税,财政必然是越来越吃紧。以至于朝廷内部也有人上书要开放海禁。例如由于嘉靖皇帝的海禁,广东的财政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。两广巡抚林富就上了一封《请通市舶疏》的折子,称收取关税有四大好处:能给皇帝带来些有趣的东西;增加国库为朝廷分忧;减轻对老百姓的税收压力;一部分老百姓能从贸易中富起来。

随着海禁存废的争议越来越大,朝廷也开始重思考其中的利弊。最终,嘉庆去世后,隆庆皇帝批准了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的请求。虽然也仅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,而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,但开放已大势所趋——史称“隆庆开关”。

后果

隆庆开关后,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,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再次兴起。

结论

起怀柔作用的市舶司,逐渐也开始赚钱。很可惜的是,明清两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均已海禁为基础,开放极个别口岸,也因此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大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