刨开106道塘堤,揉碎85个鱼塘—— 当阳季家湖新生记 天天视讯
生态修复后的季家湖水草丰美,生机勃勃。(通讯员 王冰峰 摄)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魏茜
【资料图】
春到当阳季家湖,草木萌发,水鸟翔集。
谁能想到,3年前,这是个人不爱、鸟不来的臭湖:85个鱼塘星罗棋布,106条塘堤分裂割据。
破堤碎塘,退渔还湖,投资亿元开展生态修复。如今,占地面积2340亩的季家湖一汪清水,碧波凝翠。
“季家湖变美了!”当阳市草埠湖镇楚城村老支书佘信宝伫立湖畔,感慨万千。
人进湖退,蓄滞洪区变臭湖
楚城村地处沮漳河流域冲积平原,地势较低。在佘信宝的记忆里,这里曾是草窝子、虫(血吸虫)窝子、水窝子。
上世纪60年代末,为满足排涝需求,当地筑堤围田建蓄滞洪区,季家湖应运而生。“水面宽阔,一望无际。”佘信宝回忆。
靠水吃水,靠湖吃湖。上世纪80年代,当地为发展经济筑堤围塘,发展水产养殖。随着养殖户不断增加,季家湖被分割成85个大大小小的鱼塘,106道塘堤加起来足足4000米长,空中俯瞰,犹如湖面的道道疤痕。
今年53岁的张裕元,相邻的张闸村人,33家养殖户之一。2008年,他推挖100多亩鱼塘,塘边建房栽树,扎根养鱼。“年成好时,年收入三四十万元;若遇鱼翻塘,全家人一年的辛苦都打了水漂。”
最让张裕元难忘的是,季家湖无外水来源,塘堤阻隔流水不畅,死鱼的腥臭味随风飘散,人们避之不及。投肥养殖造成湖泊水质恶化,劣五类水体令人生畏,水环境日益恶劣。
当阳市水利局草埠湖水利管理站站长卢文国介绍,草埠湖原有大小38个湖泊,近些年来,随着地下水位下降,不少湖泊干涸消亡,肩负着蓄洪、灌溉重任的季家湖,成为当阳市最后的自然湖泊,“季家湖病得不轻,是时候该治治了。”
人退湖进,重现一湖碧水
养殖户大面积撤退发生在2020年。当年9月,最后一户外迁,季家湖结束了近30年的人工养殖历史。
买断渔业养殖合同、搬迁湖内养殖户,当阳为此付出1859万元的代价。和张裕元一样,33家养殖户分得新房和田地,洗脚上岸,开始谋划新的生活。
季家湖的命运也出现转机。作为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,破堤碎塘、水污染治理、水生态修复、水资源保护等系列工程陆续上马,累计投入过亿元。
如何打破一湖死水?卢文国介绍,建设者实施水系连通工程,从上游沮河引水约40公里,再经过近3公里的长渠,为季家湖注入源头活水;下游,通过引水渠,与沮漳河连通,实现水流自然循环。
“湖内树木全部保留。”工程现场负责人王冰峰介绍,不仅原有的杨树、栾树、广玉兰等3275棵树木得到妥善保护,还新添香泡、香樟等树木1700棵,面积近3万平方米。
不止岸上,还有水里。王冰峰说,为有效净化水质,工人在季家湖西区湖底种下64万平方米的“水下森林”,以密刺苦草和轮叶黑藻水草为主,覆盖率达100%。
3年休养生息,季家湖展现勃勃生机。据最新确认数据显示,季家湖占地面积增至2340亩,“长大”近一倍。
候鸟归来,人鸟天堂湖
“水鸟多了!”楚城村人发现,最近两年,季家湖成了鸟的天堂。每年冬天,数不清的候鸟飞抵季家湖。
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,入列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。据最近一次观测结果,季家湖湿地的青头潜鸭数量从6只增至35只。
此外,黑脸琵鹭、白琵鹭、小天鹅、花脸鸭、白腰杓鹬等10余种国家一、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频频现身。
“国宝鸟”的停留,吸引众多观鸟爱好者来到季家湖。3月上旬,观鸟人员发现对越冬环境要求苛刻的白天鹅数量不断增加,达到100余只。3月中旬,它们越冬结束,陆续北迁。
“前两天,看到白天鹅飞走,真心舍不得。”二组村民郑锋的手机里,还保存着一段白天鹅放生的视频。
2月18日,在季家湖旁边一个水沟里,一只白天鹅落单,不停扇打翅膀,却飞不起来。郑锋走近一看,白天鹅的左脚正渗出鲜红的血液。他报警求助。最终,警民共同努力,将天鹅送到宜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。经过一周悉心救治,这只白天鹅顺利康复,拍打着翅膀,重返季家湖。
“保护候鸟,就是保护季家湖,保护我们的家园。”如今,张裕元的身份是季家湖湿地公园管理员,每天巡逻湖畔,宣传爱鸟、护湖。